党章学习园地 >> 党章

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九)

2013/7/10 15:02:03 建华文创园党支部

          党章修正案增写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内容出于何种考虑?

    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增写这一内容,是因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体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当今世界在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下,信息化不仅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结合,而且赋予现代化建设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全新的驱动力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及时增写了这一内容,这标志着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有助于提升和统一全党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问题的认识,有助于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更加奋发有为地实现到建党1OO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1OO年时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 

    第一,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工业化质量的客观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既要继续完成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的传统工业化、又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双重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60多年艰苦奋斗,已建成符合我国国情、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我国已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体和工业大国。在制造业行业分类的30多个大类中,我国已有半数以上行业的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还有不少位居世界第二。目前,我国已进人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我国工业化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一些核心技术、高档产品和关键装备还依赖进口,产业总体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生态环境承载力下降,能源资源安全状况堪忧,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加大;信息化在产业领域应用尚处于较低层次,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快,产业竞争力还有待提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启动新一轮工业革命,并先后提出“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智慧地球”等发展理念,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构成新挑战。与此同时,一批新兴国家加人世界生产体系,我国在资源、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削弱。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特别是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制造业竞争格局。这就为我们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既为我国借助信息化推进工业化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我们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后发赶超打开了机会之窗。我们应当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竞争能力,力争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和主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第二,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是进一步积极稳妥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客观需要。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应该也必然是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这是因为,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而城镇化则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无论从联合国标准还是从经合组织标准看,城镇人口和非农产业就业比例都是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很重要、很清晰的界线。到2000年,我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已首次超过50%,农村有一半以上离开农业的劳动力直接分享工业化成果和工业文明;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已首次超过50%,一半以上离开农村的人口初步分享城镇化成果和城市文明。但这种分享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已达到65. 2%,而城镇化率只有51.3%,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人口虽然离开了农业却没能进入城镇;我国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为35%左右,这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同时,这也说明我国还有约1.5亿人口生活在城镇却没能在城镇安家落户。可见,我同城镇化确确实实是明显滞后于工业化的。因此,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必须始终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避免城镇化过程中的产业空心化。

    现在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只注重规模扩张而忽视产业集聚,只注重城市经营而忽视同城待遇,城镇产业服务功能和人口吸纳能力明显不足。相当一部分城镇或多或少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挤、房价高企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工业等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有上亿农民工及其家属进了城却落不了户、就了业却安不了家,长期游离在城乡之间,不仅造成对资源的双重占用,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生活,把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工人转为进城安家落户的居民。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创新方法,鼓励具有稳定收入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更要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十二五”时期,如果我国每年能新增城镇人口1400万并达到目前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就可以相应带动消费需求增加1000亿元以上:如果再加上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至少带动10万元投资的话,每年至少还可以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4万亿元左右。可以预期,城镇人口及其生产活动的规模化快速集聚,必将为我国工业化进程注入强大动力。

    第三,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相互胁调,是进一步夯实我国农业基础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连续9年出台的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使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仅“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累计就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取消了征收2600多年的农业税和各种收费,制定出台了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兴边富民行动规划,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超过I335亿元,全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历史罕见的“九连增”。

    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历史基础等原因,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还相对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这表现在: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还不强,这越来越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瓶颈和突出短板。近几年,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就是这方面情况的一个突出反映。同时还要看到,在我城镇化率已超过50%的情况下,今后还会有更多青壮年人口从乡村进入城镇,而随着更多农产品生产者变为消费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压力会进一步增加;随着更多土地等生产要素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农业生产的资源约束也会进一步增强。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客观上还要求农业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农产品,释放出规模更大、素质更高的农业劳动力,这就使农业的支撑和保障任务愈加繁重,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愈加迫切。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时机已经到来。我国完全有能力不断加大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反哺和补偿力度,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全国各级党组织一定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的要求,抓住党和国家着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历史机遇,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夯实农业这个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我国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充足的农产品和丰富的劳动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行。